2022年“一号文件”近日公布,“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”,今年将完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的任务。 有人很好奇,为什么政府要重点推进“黑土地保护工程”。 其实,这几年东北的黑土地频繁被盗,甚至形成了偷盗产业,大量的黑土被廉价出售。 2021年3-4月,东北发生了多起盗窃事件。 他们通过改良土地名义承包土地,利用大型设备挖土,运出无数黑土。 仅4月份黑龙江地区就有9万以上的黑土被盗,面积相当于10个足球场。
那么,黑底有什么价值呢? 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国家上保护? 其实它被称为耕地里的“大熊猫”。 一起看看吧。
01、黑土地通透黑土地是公认的最优质肥沃的土地。 它的形成非常缓慢,1厘米的黑土需要200-400年才能形成,而世界黑土区只有东北平原、密西西比河流域、第聂伯河一带,可见东北黑土的稀缺性,难怪被誉为“耕地熊猫”。 黑土不易形成,必须在温带湿润气候、草原草地植被条件共同作用下,形成腐殖质土壤,冬寒夏雨多。 土壤中有机质成分比黄土高数倍,适合作物生长,长期以来形成了东北半米以上的黑土。
黑土面积32万平方公里,三省粮食产量2737亿斤,占全国的1/5,可见东北已是我国重要的粮仓。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大米生产基地,分布在三江平原、松嫩平原,五常大米就诞生于此。 五常米等之所以受欢迎,还是因为黑底的滋养不可缺少。 只是近年来,不少东北农民反映,黑土地退化、流失严重,土壤有机质退化。 铲子下来就是黑土,现在铲子还没挖深,黄土就露出来了。 对此,2020年国家出台《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》,提出未来五年完成耕地保护1.4亿亩。
中国科学院发表的《东北黑土地白皮书(2020)》也指出,东北黑土地土层深度减少30-50%,部分地区黑土不足20cm,每年减少1-2mm。 关于黑土地退化,有学者表示,从50年代开始东北黑土地处于高强度利用中,由于耕作方式不合理、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地减少。 中国最初的黑土厚度为60cm左右,现在只有30cm,部分耕地甚至“破皮黄”,肥力大幅度下降,有机质含量也从50年代的80-100g/kg下降到25-30g/kg,再加上部分黑土区土质明显
02、黑土疯狂盗掘2021年7月,哈尔滨中级法院对7起黑土盗掘案作出判决,11名被告人获刑,最高刑罚为7年,罚款50万。 据说因为黑土地的肥力很强,被很多不法商人盯上,大片的黑土地被破坏了。 这些人大多以低价从农民那里承包土地,租金为6000元/年/亩。 另外,晒黑土的土地,租金900-1100元。 警方调查显示,一吨黑土上千元,价格并不便宜。 有人一夜之间偷了十多万元。 这可以说是“一本万利”的买卖。 由于黑土买卖利润空间较大,一些村民也跟着挖了出来。 毕竟在农民看来,种一亩水稻也只能赚1000多元,去掉劳动力成本并不多,但挖一吨黑土就能卖上千元,显然比种田成本还高。 这些被盗的黑土,会晒干后卖到网上。 由于黑土肥力强,受到网友好评,对花卉市场也有迫切的需求。
03、国家重点保护随着黑土买卖形成产业链,政府也高度重视黑土盗害。 黑土一旦卖完,东北黑土产量必然下降,粮食质量也随之下降,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。 因此,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打击力度,《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表示,下一步要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机制,提高保护利用综合效益。 国家也提出2030年实现2.2030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。
但目前黑土保护仍面临难题,主要是广大农民传统观念难以改变,不愿尝试种育结合的方式。 因此,接下来将发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作用,引导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。 当然,要重点打击贩卖黑土行为,加大监督、执法力度,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黑土地。